“4·23”世界讀書日,全民閱讀再次成為關註的熱點。本報熱線接到不少市民打來的電話,就有關讀書的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,其中頗有代表性的是市民林女士講述的一個發生在她與女兒之間的“矛盾”:習慣於電子閱讀的女兒迷戀於網絡微博、微信的碎片化閱讀,林女士十分擔心這樣會影響女兒的閱讀效果,她認為閱讀還是應該深入下去;為此兩人發生了爭論,但誰也不能說服對方……有著與林女士類似“煩惱”的父母不在少數,為此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。
  母親VS女兒
  缺乏深度閱讀 會喪失獨立意識
  刷微博、上微信 更輕鬆更簡單
  林女士告訴記者,她的女兒19歲,正在成都某大學讀大二。“自從考上大學以後,我發現女兒變了,她以前愛看書,現在幾乎很少翻,除了課本,手機似乎成為她唯一的閱讀工具。”林女士擔心地說:“我發現在路上、在食堂、在教室、在家裡,女兒總是低頭瀏覽手機,或是戴著耳機聽‘有聲讀物’,偶爾翻閱的書都是‘電子書’。基本上也都是娛樂、消遣類的讀物,看上去圖文並茂,但實際上沒有什麼營養。我不是反對電子閱讀,用手機瀏覽微博、微信也不是壞事,但我擔心的是,如果只沉迷於這種‘淺閱讀’生活,而缺乏通過深度閱讀帶來的深度思考,人會喪失獨立意識,甚至無法判斷社會。”而女兒則告訴林女士:“刷微博、上微信,更輕鬆更簡單。”
  林女士與女兒的爭論並非個案,事實上現在的閱讀習慣正在發生變化: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的傳統,正在被日新月異的各種電子閱讀取代,微博、微信、微視頻等正在快速占領閱讀陣地,尤其是年輕讀者。這種閱讀方式與傳統方式最大的區別是“碎片化”——它的優點就在於,零散的時間可以充分被利用起來,甚至走路、坐車等三五分鐘的時間都可以完成一條微博、一段微視的閱讀、觀看;但是,這也帶來了閱讀內容的碎片化,由於時間零散,幾乎不可能認認真真地完成一本書的閱讀,因此“短”已經成為電子閱讀時代的最顯著特征。然而並非所有的“短小”都意味著“精悍”——大量的娛樂性、消遣性的閱讀占據了電子閱讀的大部分空間。有關專家把這種閱讀方式稱為“淺閱讀”。儘管這種淺閱讀有著自身的優點,但不少專家擔憂,當過度碎片化、快餐化、功利化的“淺閱讀”漸成趨勢後,會逐漸導致思維碎片化,獨立思考能力不足,以及難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等一系列問題。
  調查VS專家
  電子化閱讀 輕鬆簡單很流行
  碎片閱讀 容易形成思維惰性
  今年“世界讀書日”前夕,有媒體發佈了一組數據:2012年,中國出版的圖書達到了414005種,冊數為79.25億冊,出版圖書的種類和數量都是世界第一;但根據《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》顯示,2012年,中國18—70周歲國民的圖書閱讀率卻僅為54.9%,國民人均僅讀4.39本書。與之形成對比的是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顯示,北歐國家國民每年閱讀量多達24本書左右。這組統計數據實在耐人尋味。
  趁著周末,記者昨日在四川大學校園內,隨機採訪了部分同學。大二學生李志說,平時課程比較緊,學校活動也很豐富,如果去圖書館,大多數是為了複習應考。如果有零散時間,他和同學們會更多地選擇上網、“刷微博”和“上微信”等閱讀方式。大四學生曾曦告訴記者,電子閱讀的好處是可以隨時移動,而且還可以通過“聽書”的方式閱讀,比如莫言的幾本小說,他都是利用零散的時間“聽”完的,“這樣也算積少成多。”不過,曾曦也承認,現在的年輕人,“能夠靜下心來閱讀、思考,尤其是閱讀經典文史哲書籍的不多。”
  成都圖書館有關專家告訴記者,總體來說,成都市民的閱讀氛圍還是很好的,每逢周末、節假日,成都圖書館里總是人滿為“患”,不少市民是全家總動員來圖書館看書。不過,在閱讀的讀者年齡層面里,通常40歲以上和14歲以下的居多,年輕人相對較少,他們更願意通過手機、電子書等方式閱讀。儘管電子化閱讀具有攜帶方便、容量較大、可選擇範圍廣等優勢,但是專家還是直言,利用零散時間進行的閱讀,獲得的是碎片化信息,令讀者無須嚴謹思考,容易形成思維惰性。
  以電子閱讀為代表的“淺閱讀”輕鬆簡單,但又容易陷入“碎片化”的缺陷;傳統閱讀花時間較多,但確實能給人思考餘地啟迪空間。對此,您怎麼看?歡迎市民讀者發表觀點,並將您的意見和閱讀經驗發電子郵件(cdrbwy@126.com)告訴我們。對此,本報將持續關註。本報記者 趙斌 攝影 劉陽  (原標題:淺閱讀時代 要不要“深呼吸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b00bbkh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