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立宏
  原標題:《舌尖》背後的聲音 李立宏:“我不希望大家只在餓的時候想到我”
  李立宏,配音表演藝術家,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。紀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解說,代表作品《第五元素》、《拯救大兵瑞恩》、《海底總動員》、《終結者2011》、《阿凡達》、95版《三國演義》等。
  國際在線報道(記者 閆鐘芳):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熱播,捧紅了無數的美食,也捧紅了它背後的聲音。前不久,在上海書展的“相約星期二”經典誦讀會上,記者見到了李立宏。他身材微胖,戴著古銅色復古式眼鏡,長相與演員薑武頗為相似,尤其是笑的時候。客觀地說,走在大街上,李立宏不輕易能被認出來。
  活動在晚上6點半開始,觀眾大都還沒有吃晚飯。當李立宏現場還原《舌尖上的中國》,當他熟悉的聲音與“松茸、冬筍、蓮藕……”等美妙食材魚貫而出,這讓不少觀眾咽起了口水,恨自己怎麼沒吃了飯再來。
  現在李立宏的“名片”已經成了《舌尖上的中國》解說,在無數的場合,他被別人這樣介紹著。不過他卻說希望未來大家不會只在餓的時候想到他。以下是訪談實錄:
  記者:您是從哪一年開始配音的?
  李立宏:我1986年從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畢業,1987年正式開始做配音的工作。
  記者:您是從什麼時候喜歡上聲音藝術的?
  李立宏:現在接受採訪的機會多了,我也開始回想到底什麼時候喜歡上了配音。後來想起剛上小學的時候,學校里給語文老師發票去聽朗誦講座,那個年代朗誦非常盛行。老師把票給了我,當時我是語文課代表。現在想想,那會兒我就喜歡上了聲音。後來這種喜歡沒有斷過,從朗誦到話劇,再到譯製片配音,不過當時我都是作為聽眾和觀眾,想也沒敢想自己也能從事聲音工作。
  記者:兩部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熱播,您的聲音被大家熟悉、認可。突然得到這麼多的關註,心理和生活有什麼變化?
  李立宏: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火了以後,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。不瞞你說,我挺高興的,因為有更多人關註你了。但心裡隱隱約約有另外一種感覺,我說不清楚。因為覺得自己乾這一行20多年了,為什麼大家會是通過一部作品突然熟悉了我。現在我想明白了,正是有了過去20多年的積澱,才會有這麼個機會出現。
  我的生活沒發生太大變化,只是找我合作的人比以前多了。至於現在走在街上偶爾會被認出來,是在上了湖南衛視的《天天向上》節目之後的事情。
  記者:大家喜歡您解說的《舌尖上的中國》,您最喜歡這20多年自己的哪部作品?
  李立宏:這麼多年,不論是錄人物、專題片,還是小說演播,我敢說我都是認真對待,從沒放鬆過對自己的要求。剛開始是因為太喜歡這行了,後來是要求自己要認認真真地做,不輕易接那麼多活,讓自己有精力做好每一部作品。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,如果不是過去的積累,過去的思考,過去的認真,你現在呈現的東西就不會被大家所認可。
  所以你問我對哪一部作品最滿意,我覺得我是儘力去完成了每一部作品。
  記者:您對聲音作品會有什麼樣的處理態度和方法?
  李立宏:近10年我才敢說對聲音作品有什麼樣的觀點,過去都是聽和用別人的觀點和方法。
  聲音是文字作品的傳播中介,要想做得好,自己要離作品越近越好。與作品距離遠,我就不大敢張嘴說它。年輕的時候膽兒可大了,什麼都敢試,什麼都想試。現在膽兒越來越小,一個作品離它遠一點都不敢張嘴,心裡沒底,會想辦法多去瞭解。
  我也是老師,做藝考考官的時候,發現考生對同一個作品的表現是那麼的一致,這太奇怪了。大家的地域不同,經歷不同,怎麼會對一個作品有幾乎一樣的理解呢。顯然他們只知道用聲的方法,卻沒有用自己的經歷去靠近、理解作品。我們現在的培訓和教育多是老師告訴方法,應該這樣,應該那樣,一路引過來。我還是覺得這樣的路子不對,所以我有的時候特別想去做從少兒開始的這種培訓。
  記者:若干年後,人們再提起你的時候,你希望大家怎麼評價?
  李立宏:我最希望別人評價我:這個人說的話是真的話,這個人解說的作品是沒有距離的。
  年輕的時候,我老在想自己的聲音沒特點,辨識度不高,花了很多年才說服了自己,接受了自己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播出後,我又有了新的困惑,怎麼當年辨識度不高的聲音突然令大家印象深刻了,現在我的聲音和大家對於美食的記憶好像牢牢綁在了一起。
  我不希望未來大家提到我只有“食物、食材、舌尖”,一提到我的聲音就餓,我還希望有別的東西被大家記住。這希望光說沒用,還需要做,這也是激勵我的動力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b00bbkh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